你觉得说话或沟通能力是否会影响一个人的受欢迎程度?
生活中你可能遇过有些人好像天生就会聊天,在社交场合中聊着聊着他就成为社交圈的中心。一群朋友出去聚会唱歌,话题也不自觉由他们主导。又或者在班上或会议中需要有人站起来发言时,有些人感觉相对可靠,纷纷推他出去当代表。这些人的说话
能力或许有部分是来自天生的,但如果你仔细去观察他们说话的内容其实有很多细节是可以拿来运用。
聊天话题能一直延续下去,是因为双方都在交换心里的故事,在自己想说话的同时也给予别人说话的空间。书中就有段故事就描绘得很好。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某次在群众间演说时,现场突然出现诉求的声音,那个人要求某个跟移民有关的政策不应该被通
过,想当然旁边的随从跟保镖都警觉起来,也准备把那个人驱离,不过就在冲突要发生之前,奥巴马表示不需要把那个人赶出去,反而替那位抗议者解释他只是在为自己的家庭担心,奥巴马表示要给予尊重跟理解,事后媒体报导赞赏奥巴马不失品格的危
机处理能力,甚至说到他的魅力就在于尽管不认同对方的意见也懂得尊重对方的发言权。这里就是最值得借鉴的地方。不论是单纯聊夫或讨论沟通,我们都要尊重别人的发言权,适时的不说话。而在沟通与聊天过程中什么是不需要说话的时刻? 倾听就是
其中一个。想想看如果你跟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碰面,你偶尔有机会聊自己的想法时,说没几句对方就把话题引导到自己身上下次就不会那么想再约了吧? 聊天是要有互动的,彼此互相分享。如果只有一方拼命在讲自己的事那是在做心理咨询。
书中有两句话让我有印象。
尊重就是为对方打开自己的耳朵;人生中的智慧往往来自于聆听,而后悔则大多来自于发言。
所以在对话的过程中不说话有时比说话还重要。
2. 要有同理心
男女朋友或伴侣之间在吵架时不时会出现类似的话 “你都不懂我在说什!” 这就是缺少共感而产生的误解,其实要让一个人感受到你确实有在乎他有个关键就是让对方觉得你是真的感受到他正在经历的事情。共感的意思表示要切身的感受对方丶认同对方。不
过要强调要将心比心感受对方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记得是要有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同情心带有怜悯的意味,有上对下的感觉,反而会造成对方负面的感受不想再跟你聊天。
书中提到一个名主持人的技巧我觉得很实用。在聊天或沟通时要说一次听二次附和三次。说一次听二次表示少说点多听些,附和三次代表多给予聊天对象正面的回馈,这样他就会更想聊。我自己在聊天时有几个回应对方的习惯,只要不会给对方压力的话
我通常会看着对方的眼睛去听他说话,我会更投到对话中,再来也是给对方我有在听的意思。另外在聊天过程中我会不时点头,如果对内容有好奇的地方会用 “真的吗?” 来表达我感受到的情绪。我在早期练习自己的说话技巧时,有刻意提醒自己要做出类
似的回应,不过这些在目前来说都已经是自然的反应,我这边说的刻意提醒自己是为了让自己把该有的反应表达出来,而不要习惯把原本就有的情绪藏在心里。自然点对方也不会觉得尴尬。
4. 不要长篇大论
我们都喜欢跟会让自己开心的人聊天是吧? 所以把自己的好奇心跟笑点调低一些对方会更乐意跟你聊天的。试着练习把话讲得更简短,虽然聊天就应该天南地士的话家常。如果你需要传达专业形象也更有力,把话讲简短也有个好处。在不适合的时间点长
篇大论,一有发言的机会就劈哩啪啦的说,这时反而造成听的人负担。
有个趣闻是这样: 据说英国戏剧作家萧伯纳有天邀请爱好艺术品的人来家里,这些人都特别喜爱米开朗基罗的画作,但对另一位画家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就有所批评。当大家都到齐后萧伯纳就把罗丹的最新素描作品拿出来给大家看,现场众人开始挑东挑
西,你一句我一句的批评。萧伯纳就一副果不其然的表情然后开口说: 抱歉,我弄错了。这不是罗丹的作品,这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现场的人很错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小心不要陷偏见之中,不要随便认为自己的想法毫无缺陷。你可以给予人指点,
但不要变成指指点点,甚至变成人身攻击。挑人毛病是人的本性,而动嘴巴比动手去做简单的多。但这样只是把你自己的品格拉低而已。